在這輪的國企改革中,圍繞如何實現增效升級,中央政府與企業界都在熱烈討論。與此同時,推進央企國企重組整合的步伐也在加快。以12月為例,南光集團才于月初與珠海振戎實施重組,隨后就是中國冶金科工集團整體并入中國五礦集團,成為其全資子公司。更加引入注目的,當屬中遠洋與中海集團的合并了。此外,市場傳出中央還考慮讓從電訊到航空領域的更多國企進行合并重組。這樣的“強強合并”對中國經濟就一定是好事嗎?部分投資者用真金白銀,對合并案表示了自己的態度。上周五國資委公布中遠洋與中海集團重組后,兩集團在港股票復牌后雙雙暴跌近2成7,而五礦與中冶集團合并公布后,在港上市的中國中冶也累計下跌了近2成。市場對央企合并不買賬,關鍵原因是央企合并做大,仍不能解決提升企業競爭力與提升國家競爭力這兩個核心問題。這些央企國企,因為中央政策傾斜,不僅享受著低廉的土地成本、融資成本,還獲得大量政府補貼。政府的變相保護措施,加上企業的盲目擴張,讓這些國企的競爭力每況愈下,經營績效日益低落。今年前10個月,央企利潤就同比下降了11%。根據摩根士丹利的最新研究,中國國企與民企的資產回報率差距,已經擴大至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最高水平。2014年國企平均資產回報率為4%,而民企則高達10%。研究團隊認為,要扭轉這種局面,關鍵是要在推進國企重組整合的同時,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上起決定作用,中央要有決心打破央企壟斷,向民企釋放更大市場空間,鼓勵民企創業創新,倒逼央企在市場競爭中革新求變。此外,對于國企改革的路徑和方案問題,我們認為要從管企業的圈圈中跳出來,形成一整套管資產、而非是管企業的思路。對于這一點,作為獨立智庫的安邦咨詢早有設計,我們曾提出“以共同基金方式改造國企”的解決方案。其核心是,對于國有企業從管企業轉向管資產,通過設立共同基金方式,將國企轉化為資本形式,通過資本投資來維持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,同時又能充分以市場化的方式運作。這將大大有助于解決國企改革中增效升級的問題,值得認真研究。